由中国脑病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评价技术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药海宁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提供支持的“2018中国脑病大会”于 2018年5月25-27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脑病大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脑病临床、药学、基础等多领域专家及代表2400多人参会,160余位中医、西医、药理、制药专家和领导发表主旨、专题演讲。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发布脑病领域最新指南、院士论坛上集中展示整合创新之进展;大会精心组织了脑血管病、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心身医学、头痛、眩晕、毒损脑络、脑心同治、新药创制等九大专题论坛,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脑病事业的中西医融合、协同创新和标准构建。本次学术盛会为广大学者、中西医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产业和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次具有学术性、科创性和产业建设性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得到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昆药集团、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柯菲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Eisai China Inc.、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誉衡集团-哈尔滨蒲公英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新药业达仁堂制药厂、丹麦国际听力等企业的支持。
会议现场
学界泰斗齐聚一堂 共话中国脑病的发展与展望
整合创新·院士论坛
5月26日,院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脑病的中西医预防、诊断、治疗、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康复、健康管理及脑病重点专(学)科建设为核心,邀请长期从事中西医防治脑病的专家: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樊代明院士、张伯礼院士、吴以岭院士、程京院士、周良辅院士、顾晓松院士、肖培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鲁宁主任,《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首席专家高学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作精彩演讲。2018年中国脑病大会优秀论文评审结果也在本论坛上揭晓并颁发荣誉证书。
于文明副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邀请多位院士、国医大师、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学会将发挥脑病领域最新临床用药指南,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脑病领域在疾病诊断、中西医治疗、新药研发等各领域取得的成果。大会精心组织运动障碍、头痛、认知障碍等九大专题进行研讨,以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分组讨论、论文汇编等多种形式,围绕整个学科发展,创新诊疗技术应用,提高脑病防治水平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今后一个时期脑病防治学科发展趋势。这必将对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积极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规划实施,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推动脑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中西医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脑病防治能力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王永炎院士
中国脑病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西结合、开放协作、多元融合对中医脑科学发展非常重要;分子、组学、光量子等技术对于疾病机制和药物开发也非常重要;对中医传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领悟是临床医生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争取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向异者学习,树立敬畏谦卑的学风,不断更新自我知识技能的积淀。不同的学科和观点,如同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一个生命而言既显示出冲突性,也体现了统一性。
房书亭会长
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在宣读《中国脑疾病防治研究计划倡议书》中表示中医药学正迎来高概念、大数据、大健康以及大结合的新时代,应当遵循科学与人文互动,精气神一体的观念,弘扬中医药的思维和原创优势,从临床优势中发现和凝练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由还原分析向系统的整合医学研究思路来进行转变。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血管病、抑郁症、帕金森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原创优势。中国脑计划应着眼于认知功能的基础研究,脑重大疾病的诊断与干预方法应用研究和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研究应当围绕科学与人文融合,中医与西医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系统复杂性与相关性整合,依据医学诊疗的临床价值,科技因子等做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分析归纳,运用云数据建立临床大数据,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海量数据,尤其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依托复杂数学和数据挖掘系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再评价,并获取共识疗效,积累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临床证据,建立高级别的临床诊疗标准。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第2版)新闻发布会
田金洲教授
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田金洲教授表示与同类指南相比,《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引进了最新的诊疗技术,对于同类指南尚未纳入的最新国际标准、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本指南进行了选择性更新,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学术进展;补充本土的研究成果,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痴呆诊疗领域的发展成就,改善指南的易用性和实用性;突破传统的共识观点,除少数2012年版指南中的合理推荐继续应用在本指南中,绝大多数更新和补充的推荐意见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以避免将国外指南翻译后贴上中国标签或忽视我国语言、文化、种族特点而人云亦云。
解恒革教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解恒革教授主要针对指南发布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作了详细报告。他表示随着痴呆诊疗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和进展,已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为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指南工作组,从2016年底启动修订工作,针对原指南中存在的过时、缺失和偏差的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进行更新、补充和纠正,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决策选择和更先进的诊断治疗技术,以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准确性和疗效水平,同时为改善医疗行为和指导医疗保险提供依据,也可为患者家属及照料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王鲁宁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王鲁宁教授表示为揭示大脑的奥秘,解除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要求多层次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发展。神经科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迅猛发展的领域之一。另外,王教授在报告中阐述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及临床经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张伯礼院士
张伯礼院士在报告中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现行医药政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与承担的使命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队伍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以及对中医药的偏见依然存在,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临床证据与中药的质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瓶颈。因此,需加强中医药临床优势的评价,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最后他总结到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
程京院士
程京院士在《探情志调理对大脑的影响》报告中提到2016年习主席在卫生大会上明确指出,未来应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人民共建共享都要参与进去。程京院士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四个结合,首先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科学是需要人文的,不仅需要逻辑推理,也更需要灵感、直觉、想象和情怀。所以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倡导;第二个是医学与艺术的结合。医学不仅可以从健康和研究的角度来定义,它还可以从生理、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所以医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第三个就是生理与心理的结合。第四个则是心疗与药疗的结合。
吴以岭院士
吴以岭院士为参会同道分享了他在脉络学说指导脑小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实践。他在报告中讲到微血管在临床治疗耐用细胞当中有很多关键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有效的药物。面对临床难题,设计了七项临床循证研究,按照不同标准,随机双盲,多中心,由国内权威医院、权威专家来进行。最终给出疗效是确切的。这一重大研究首次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新理论,取得了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并在国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一个三代的理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三个专著构成了理论框架的主体,建立了国家脉络学说实验室,建立了全国的脉络学说学会,同时海外地区加拿大、欧洲也建立了相关脉络学说学会。可见脉络学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理应把它传承好,应用好,早日造福老百姓,也力争让脉络学说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顾晓松院士
顾晓松院士在《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报告中汇报了他从材料的研究,到生物的基础研究,再到临床的转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而且建立了非常好的学科门类,并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他认为在未来几年应注重健康中国建设,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运用脉络学说和大数据,建立养生防病,医生和病人互动的医疗模式,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平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医疗模式。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给脑病防治的启示》报告中从中外医学发展史,辩证阐述了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新药研究和新药疗效的评价,以及和临床转化的关系。他强调,现在医学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本,更要以病人和疾病的整体观为本,并阐述了医学的特征和内涵。他还提出在药学研究中第一要做到一药多用,也就是一个药对身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结果。第二老药新用;第三交替用药;第四综合用药。
周良辅院士
周良辅院士在《医学与科技:从脑病说起》的报告中表示虽然我国现代脑外科的起步较晚(1952年),但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外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以微创脑外科举例,我国(2000年)与国外(1999年)基本同时开展,现在进入了精准外科时代,为此国内外的医学家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的脑计划也将于2018年正式开展,采用的形式为“一体两翼”,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类脑智能新技术为“两翼”。因为人脑的良好的记忆能力,所以人脑连接组研究、数字生命(人造生命)及“类人”电脑也已经开展。其中,数字生命是指非生物(计算机)媒介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它有进化功能。可以在细胞水平及脑水平上,模仿人神经元组成网络,加入容错指令,使AI有自我进化、深度和强化学习能力。“类人”电脑的类人脑芯片可以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可以通过记忆假体治疗脑病脑伤,现在已在鼠、猴试验成功。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从中医脑病学、中医脑病的形成、脑病学的研究、脑病的临床模式、中医的治疗路径、脑病的临床应用指南六个方面论证了当代背景下中医临床的转型。他总结到中医脑病学科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医学的背景,不断完善学科内涵,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建立了从治疗预防,以及诊断评价的完整体系。随着学科的发展,还可以从中医脑病的基础,诊断学,治疗学,护理学,神经信息学等学科发展不断地分化下去。中医脑病学在传统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但相信中医脑病学的未来更加辉煌。
附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九大主题分论坛专家荟萃 精彩纷呈
在脑科学日益成为生命科学前沿的今天,人们对脑病的防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为了研究、探讨和交流、推广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理论、方法及技术,2018年5月26-27日,同期举行了运动障碍、头痛、认知障碍、心身医学、毒损脑络、新药创制、脑心同治、眩晕、脑血管病九大专题 论坛。中西医共同携手,将中医传统经典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共筑中国“脑”!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一 运动障碍论坛
运动障碍论坛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在PD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共同参与共同探讨PD的早期诊断和神经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新进展。参会同道和讲者积极踊跃发言、共同探讨,他们分别是北京医院秦斌主任、北大三院樊东升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教授、北京医院陈海波教授、上海华山医院蒋雨平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王晓平教授、天津中医院张本恕教授、北大三院肖卫忠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有慧教授、天津中医院张本恕教授、台湾长庚医院阎紫宸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顾卫红教授、首医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张巍教授、北京神磁创科⽣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黄怡城研究员,从多领域、多学科分享了当前诊断的新进展、新技术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台湾长庚医院的阎紫宸教授利用血液早期识别AD和PD,这在当前国际上是非常领先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王晓平教授和北大三院的肖卫忠教授分享了PD的非运动症状,强调要想改善PD的非运动症状,重点要应用好中药,因为中药在改善焦虑、抑郁、失眠、便秘方面疗效显著。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教授、天津中医院张本恕教授、上海华山医院蒋雨平教授作为PD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在本论坛上为参会同道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进展。相信这次学术研讨会在众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下,必将推进中西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发展。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二 头痛论坛
为了进一步规范化头痛诊疗,介绍头痛诊疗的新进展,中国脑病大会头痛分论坛特邀请国内头痛领域顶尖专家就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偏头痛共病的诊治、国际头痛最新分类标准、原发与继发性头痛的鉴别等热点话题进行报告。解放军总医院于生元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万琪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冀英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山东省立医院陈春富教授、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罗国刚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于挺敏教授等十余位脑病科专家作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三 认知障碍论坛
为更加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医学危机,提升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提高对痴呆患者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期举行认知障碍论坛,本论坛邀请到解放军总医院王鲁宁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于恩彦教授,天津环湖医院王新平教授、北京301医院解恒革教授联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到国内痴呆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给听众奉献2场主旨报告和9场专题报告。另外,在本论坛上,还进行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的换届改选,推选出新一届专委会成员,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四 心身医学论坛
心身医学论坛是由全国中西医学界心身医学知名专家共同筹办和参与的高峰论坛,旨在深化心身医学理念、提高心身医学影响力,以促进当今诊疗理念和治疗模式的转变,对各学科“心身同治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并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知识的交融,启迪思维,弘扬原创,与时俱进,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身疾病在临床、科研、教学方向的变革。本论坛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蓉娟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爱勤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唐启盛教授担任论坛主席,还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的各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心身医学领域,从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大角度出发,涉及认知障碍、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脑病心理障碍等多个疾病,涵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多个维度,以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共同探究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揭示心身同治的现实意义,以开拓临床诊治思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五 毒损脑络论坛
毒损脑络论坛邀请了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祥建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杨东东教授、湖北省中医院丁砚兵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同时邀请了北京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的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并作主旨、专题报告。从脑卒中的卫生经济学、脑卒中的诊治、疾病发展进程等多个疾病角度出发,系统阐述脑卒中与“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关系以及病因病理学说的发展,将“毒邪”和“络病” 作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探索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在本论坛上,还举行了“脑卒中县级医联体发展基金成立暨脑栓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启动会”,主要由毒损脑络学组成员及核心专家人员参加,共同探讨应用 “毒损脑络”理论指导相关中药的临床用药。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六 新药创制论坛
新药创制论坛主要针对我国脑病新药研究中的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当今国际国内创新药物高新技术进展,从新药发现、基础研究、药物再评价、制剂创新、临床评价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当今国际国内新药创制领域的发展趋势,探讨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旨在推动我国医药研发由仿制向创制、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本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杜冠华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林教授、解放军302医院肖小河研究员联合担任论坛主席。还邀请了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业界知名学者和专家与会,就脑病新药创制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作精彩的研究分析报告和深入讨论,以深化我国新药创制领域同仁的交流和合作,加速我国新药创制领域发展,创制疗效优良新药。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七 脑心同治论坛
脑心同治论坛邀请了脑心同治专委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长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步长集团董事长赵超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并邀请了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心脑血管病研究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的各知名专家在论坛上作主旨、专题报告,内容主要围绕脑心同治理论与实践、脑心同治理论及相关药物防治慢性病研究、脑心同治理论国际研究进展、脑心同治理论及相关药物在国内外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研究新进展、脑心同治理论及相关药物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头痛类疾病中的应用、临床-基础-临床的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机制研究、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等的循证医学课题研究。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八 眩晕论坛
由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杨旭教授牵头,并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杨文明教授等几十位国内眩晕领域专家,在“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的大会主题下,正式启动成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专委会眩晕学组并举办眩晕论坛。本论坛邀请到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李新毅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玲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同时,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于栋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崔世磊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璟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燕玲教授、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中心医院常丽英教授等知名专家参加并作专题报告,内容主要围绕眩晕诊治,从眩晕的西医、中医诊治思维,眩晕相关的前庭解剖、生理学,眩晕的临床问诊、查体及前庭评价,常见的眩晕BPPV的诊断等临床焦点和基础问题,为参会同仁奉献一份眩晕饕餮大餐。
会议现场
特色论坛九 脑血管病论坛
脑血管病论坛秉持协作、互动、提高的会议精神,邀请到广东省中医院黄燕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吕佩源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谢鹏教授、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同时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周良辅院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四川华西医院张世洪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董艳红教授、天津市环湖医院刘首峰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周中和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蔡业峰教授等专家参加,围绕脑血管病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话题涉及脑病的医学与科技、脑静脉血栓疾病指南解读、针刺及中成药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与研究证据、心源性卒中的诊治、新型抗凝剂改善颅内静脉回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rt-PA 联合阿加曲班早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美临床研究进展、脑卒中救治“新时代”下的中医药有效干预时点预测等热点话题,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知识交融,汇聚学术智慧,融合发展精华,聚合创新力量,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止脑血管病在临床、科研砥砺前行。
产业升级 助推脑科学发展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学科分化过细、治疗手段单一、医药发展分离、预防措施滞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为探求解决我国脑病防治的问题,搭建研究交流创新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展示学术进展,提高我国脑病防治水平,脑病大会同期举行了“舒肝颗粒临床研究启动会”、“依康宁®银杏叶片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启动暨一致性培训会”,主要就舒肝颗粒、银杏叶片在治疗中进行临床研究方案论证,评价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专家讨论环节,莅临启动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参研医院主任根据长期以来的临床应用经验,深入探讨舒肝颗粒、银杏叶片的治病机理,总结临床应用方向等,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项目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议,为项目具体实施铺平了道路。
舒肝颗粒临床研究启动会
依康宁®银杏叶片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启动暨一致性培训会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依康宁®银杏叶片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启动仪式
组织建设 创新诊疗技术 聚焦学术前沿
北京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心身专委会部分成员合影留念
为了整合我国心身医学方面的临床和研究资源,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5月25日举行了北京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心身专委会换届会议。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0余位心身医学专家当选新一届学组委员、20余位专家当选常务委员。
5月25日晚同期召开了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心身医学学组成立大会,大会推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蓉娟教授为组长,云南省中医医院林亚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心理学研究室杨秋莉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杨东东教授、榆林市北方医院杨耀峰教授等10位心身医学专家担任副组长,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为总顾问。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心身医学学组的正式成立,是一次起航,更是心身医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5月26日,在认知障碍论坛上举行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换届改选”大会。主要针对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讨论交流,积极推动临床相关领域的普及与应用。并选举产生100余位新一届专委会成员,其中,名誉委员2名由301医院王鲁宁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担任、科学顾问1名由北京协和医院张振馨教授担任、常委33名、委员51名、副主委17名,可谓为专委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眩晕学组成员合影留念
眩晕学组常委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推动眩晕专业的临床、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眩晕疾病诊治的中西医结合优势,于5月26日在眩晕论坛上举办了“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眩晕学组”成立大会。推选出221位新一届学组成员,其中,主委1名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担任、常务副主委1名由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杨旭教授担任、副主委14名、秘书长1名由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玲教授担任、副秘书长3名、常务委员50名、委员68名、青年常委35名、青年委员48名。通过多学科的联合和交流优势,更好地集中、整理眩晕疾病的临床资料,建立眩晕疾病的诊疗流程,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眩晕疾病的诊治水平。
2018中国脑病大会通过“群星璀璨”和“名家示范”的演讲,展现出“大师风采”和“百家争鸣”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160余位中医、西医、药理、制药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参会人员一起探索疾病诊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他们学术思维敏捷、学术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与会代表在参会期间加强沟通,全面发展,共同提高诊治脑病技术水平。本次大会学术层次高、特色突出、影响深远,学术资源丰厚,成为脑病学领域专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优质平台,有利促进了脑系统疾病中西医诊治新理论、新思路、新进展的形成。
本次大会由华文速记全程提供速记服务